自從國足再次與世界杯無緣后,球員和教練都飽受批評,前主帥伊萬科維奇更是遭到解職。緊接著,58歲的老將久爾杰維奇被臨時任命為國足主帥,準備帶領球隊出征即將到來的東亞杯。消息一出,網友們熱議紛紛,既有對他寄予厚望的,也有直言“誰來都無用”的聲音。那么,這次換帥會帶來怎樣的效果呢?
2025年6月,伊萬科維奇的下課再次讓國足主帥的位置變得空缺。作為克羅地亞籍的教練,伊萬科維奇在接手國足時曾被寄予厚望,但他的成績單卻令人大失所望。2024年帶隊參加世界杯預選賽時,國足在18強賽中10場僅贏了3場,輸了7場,最終小組排名第五,未能躋身2026年世界杯。球迷的耐心已被消耗殆盡,足協(xié)也在巨大的壓力下迅速作出決定,換帥。
久爾杰維奇,這位1967年出生的塞爾維亞人,早已不是中國足球的陌生人。早在2022年,他就來到中國,先后執(zhí)教中國U19和U20國青隊,積累了大量經驗。尤其是在青年隊層面,他的成績相當亮眼。2023年,久爾杰維奇帶領U19國青隊在渭南四國賽中奪冠,2-0戰(zhàn)勝韓國,1-0擊敗越南,0-0戰(zhàn)平烏茲別克斯坦,展現了出色的戰(zhàn)術素養(yǎng)。同年,他又帶領U20國青隊在亞洲杯上打進八強,表現同樣不俗。
在杭州亞運會上,久爾杰維奇還帶領中國奧運隊成功進入八強,進一步證明了自己的能力。正是這些成績,讓他成為足協(xié)眼中的“救火”人選。相比于前任伊萬科維奇年薪15萬歐元的高薪,久爾杰維奇的薪資更為“親民”,符合足協(xié)在當前經濟壓力下的預算策略。而更為重要的是,久爾杰維奇對中國足球的了解,比許多外籍教練更為深入。他不僅熟悉球員的特點,還能與年輕球員溝通自如,甚至可以用簡單的中文與團隊交流。
足協(xié)的計劃很明確:讓久爾杰維奇以臨時主帥身份帶隊征戰(zhàn)東亞杯,若成績突出,他可能會轉正,繼續(xù)執(zhí)教至2027年亞洲杯;若表現不佳,足協(xié)將另作打算。盡管如此,久爾杰維奇的任命仍然存在一些爭議。其戰(zhàn)術風格以高位逼搶和地面滲透為主,這在青年隊中屢試不爽,但能否適應成年隊的比賽節(jié)奏和強度,仍然讓許多人產生疑問。
有些球迷回憶起他曾作為楊科維奇的助教時的表現,那時的國足以保守防守為主,比賽方式較為沉悶,遠不如他在青年隊時的靈活多變。與此同時,部分球迷也擔心更衣室內的復雜關系,尤其是前國足隊長鄭智的影響力。鄭智雖已退役,但仍在國足體系內扮演重要角色。有人認為,鄭智的存在可能會限制新任主帥的領導權和決策空間。
然而,盡管面臨這些質疑,久爾杰維奇并未退縮,迅速開始了工作。他召集了一支以年輕球員為主的陣容,除了保留韋世豪、武磊等核心球員外,還提拔了一些在聯賽中表現出色的新人。訓練中,他強調紀律和團隊合作,試圖為國足注入新的活力。盡管東亞杯的開賽日期臨近,時間緊迫,但他依然全力以赴。
每次換帥,球迷的期待從最初的熱烈到最終的麻木,這次久爾杰維奇上任也未能激起太大波瀾,反而讓更多人把矛頭指向了足協(xié)的管理層。在社交媒體上,頻繁有“鄭智不下臺,換誰都沒用”的聲音,反映出球迷對現有管理架構的強烈不滿。鄭智作為教練組核心成員,決策權受到質疑;而中方教練組與外籍主帥之間權責不明,也被認為是戰(zhàn)術不清晰、選人混亂的根源之一。
更深層的問題是中國足球長期存在的系統(tǒng)性缺陷。從2002年世界杯后,國足就未能重返亞洲頂級行列,而同期的日本、韓國甚至越南,在青訓和聯賽體系建設上都取得了顯著進步。數據顯示,日本的足球注冊球員超過60萬,越南也有10萬,而中國的這一數字一直停留在8000左右。青訓體系的斷層直接導致了國家隊的人才短缺,U23亞洲杯連續(xù)九屆小組出局的尷尬局面,就是這一問題的縮影。
頻繁換帥雖然能暫時轉移矛盾,但始終無法解決根本問題。久爾杰維奇的到來或許能夠稍微改善東亞杯的成績,但如果足協(xié)繼續(xù)將短期成績作為唯一目標,而不重視青訓和聯賽體系的重建,無論誰來執(zhí)教,結果都不會有本質的改變。
東亞杯對于任何一支球隊來說都是一項艱難的挑戰(zhàn),尤其是對于剛剛經歷了換帥動蕩的國足來說,更是困難重重。7月7日,國足首戰(zhàn)將迎戰(zhàn)東道主韓國,四天后將對陣日本,最后一場則是面對中國香港?;仡櫄v史,國足與日韓的交鋒記錄并不樂觀,近年來對陣日韓的四場比賽全部失利。上一次與日本打平,依靠的是門柱的“救命”表現以及對方的射門效率低下。
久爾杰維奇面臨的不僅是戰(zhàn)術調整的難題,更是心理層面的重建。世預賽的失敗讓球隊士氣跌至谷底,而東亞杯雖然不及世預賽強度大,但即便日韓兩隊不派出最強陣容,仍具備碾壓級的實力。而久爾杰維奇所倡導的打法,雖然在青年隊中取得了一定成功,但在成年隊的高強度對抗中能否適應,仍是未知數。如果體能分配不當,球隊可能會重蹈U20亞洲杯被沙特絕殺的覆轍。
東亞杯歷來被賦予超出賽事本身的意義。2013年,傅博帶領國足1勝2平,一度被媒體解讀為“觸底反彈”,但事后證明,日韓并未派出最強陣容。如今,類似的情況可能再次上演,即使國足拼下一場平局,也難掩整體實力的巨大差距。在去年的熱身賽中,國足曾以0-0逼平日本,但全場僅2次射門,控球率也僅有34%,暴露了全方位的落后。
足球的世界不會為弱者停留,也不會為短暫的換帥風波停下腳步。久爾杰維奇的任期或許只有短短幾個月,東亞杯的表現將直接決定他的去留。但對于中國足球來說,真正的挑戰(zhàn)遠非一場比賽所能概括。